特朗普对石破茂称呼变了透露何信息 贸易谈判压力升级。离关税大限不到一周,特朗普突然宣布可能对日本加税至30%甚至35%配资在线机构论坛,并在采访中刻意回避了日本首相石破茂的名字,改口称他为“亲爱的日本先生”。特朗普的这一举动背后有何深意?
从4月开始,美国推行所谓的“对等关税”政策,要求包括日本在内的贸易伙伴在90天内达成协议,否则将上调关税。然而,经过七轮美日谈判后,双方仍未达成一致。日本坚持不牺牲农业、不接受汽车关税,而美方则希望削减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并推动美国产品出口。最终,特朗普在大限前夕亲自出面施压。
特朗普在“空军一号”上的讲话透露出他对日本极度不满,指责日本强硬且不愿进口美国大米。他还表示,如果谈不拢就直接加税,并将日本列为“不能合作国家”。这种态度与他在中美和欧盟谈判中的做法相似,通过制造舆论压力来保持操作空间。他甚至懒得提日本首相的名字,这被视为对石破茂政府的一种公开羞辱。
外界猜测,特朗普是否已经将日本视为难以驯服的盟友?在全球范围内,特朗普对待贸易伙伴的态度越来越趋向于零和博弈。日本谈判代表赤泽亮正曾多次赴华盛顿寻求妥协,提出增加农产品进口和放开部分市场准入,但特朗普认为这些还不够。他希望美国产品能够顺利进入日本市场,不接受任何温和让步。然而,日本面临国内参议院选举,石破政府若在汽车和大米问题上让步,可能会自毁政治根基。
特朗普的做法既冒进又失策。表面上看,他希望通过最后通牒实现快速交易,却忽视了对方国家的政治现实。美国政府内部对关税政策存在严重分歧,导致对外谈判混乱无章。《金融时报》和《华尔街日报》指出,日本之所以强硬,不仅是为了保护本国产业,也是因为无法理解美国的真实意图。美国一边谈判一边加税,甚至回避首相姓名,这种混乱的姿态削弱了美国的战略信用。
相比之下,中国的布局显得格外沉稳。早在8年前,中国就开始应对美国关税战。2016年后,中国不断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,持续降低对美出口依赖,从20%以上降至如今的12%,为当前博弈提供了充足回旋空间。即使在全球贸易动荡背景下,中国仍实现了6.3%的出口增长,显示出对冲外部压力的韧性。
中国没有采取“以硬对硬”的方式应对特朗普模式,而是通过稳定自身经济预期、扩大对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、强化RCEP框架内的多边协调,悄然构筑起一条“避险带”。因此,即便特朗普反复发出威胁,中方也从未仓促回应,因为中国有足够筹码和替代路径去对冲风险。
这种战略定力与提前布局,与日本目前所面临的被动形成鲜明对比。日本夹在美国的贸易霸凌和本国利益之间左右为难,既不能在农业让步,又必须守住汽车产业的关键筹码。石破茂政府刚上台不久,如果贸然签下不平等协议,将直接损伤执政根基。
更危险的是,石破茂与特朗普关系破裂所带来的战略后果。作为长期依赖美日同盟体系的日本,一旦在经贸层面被美国孤立,后果不仅是出口下降,更是战略空间的进一步压缩。尤其在当前中美博弈的背景下,倘若日本无法稳住与中国的经贸合作,又失去了与美国的谈判筹码,那将陷入真正的两面被动。
特朗普的言行不仅表达了对日本的不满配资在线机构论坛,更是一种全球警告。接下来的日子里,欧盟、印度、韩国等都将面临类似考验。这场关税风暴的最终走向,在中美应对模式的差异中早已埋下伏笔。一个在恐吓和临时加税中搏命求胜,另一个则在深耕内需、稳住产业与拓展格局中提前布局。当风暴来临时,谁更有韧性,答案已经显而易见。
信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